• 中国教育学会
  • 中科院心理所
  • 心理教育百校工程
  • 科研基地
  • 点击了解更多舒博栏目信息

    首页 > 孩子问题

    孩子长不大问题

          分类:孩子问题 标签:孩子长不大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9-09-27 11:30:32

     

    第七讲 孩子长不大怎么办

     

    【家长来信】

    舒博士:您好!我孩子是个女孩,不知道为什么,上小学到时候,还要妈妈喂饭,今年21岁了,还一定要和爸爸睡觉。还有,哪个男孩子对她关心一些,就以为别人爱她。总是轻信别人的话,在她的眼里,任何人都是好人。这咋办啊?             ——大同家长陈先生

     

     

        近几年,我们突然发现长不大的孩子越来越多,至少有30%。那全国就会有6000多万人了。是一个不可庞大的群体,不可忽视。

     

        我们还是先看一个案例,在进行分析吧。

     

        这个案例,就是家长来信中所提到的这个女孩。

        女孩名字叫毛毛,山西大同人,我见到她时,21岁了。应该是一个大孩子,但看他的举止谈吐,的确像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加上这孩子个子也小巧。

     

        通过了解,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情感依赖与任务依赖”。

     

    一、情感依赖与任务依赖

     

    □第一件事情:21岁女儿一定要跟爸爸睡觉。

    她爸爸说:“女儿都21岁了,晚上还非得和我睡,还要搂着我的脖子睡。我要不在家,就和妈妈睡。总之,只要在家,她决不一个人睡觉,当然,在学校可以,那是没办法啊。”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因为溺爱。这个爸爸是个煤老板,很有钱,有三个儿子了,还想要一个女儿。结果30多岁的时候,还真得了一个女儿。从小这爸爸就搂着这孩子睡觉。这女孩就像是上了瘾、着了魔,长大了也还是要搂着爸爸睡觉。

     

    □第二件事情:上小学一直要妈妈喂饭

    由于爸爸对小毛宠爱有加,做妈妈的也不敢怠慢。“饭来张口”,讲的是给孩子喂饭;“衣来伸手”讲的是给孩子穿衣。这种形容,对于大孩子来说,够刻薄了吧?其实,孩子妈妈比这做的多得多了。

    因为这孩子娇生惯养,自己吃饭太慢,所以,她妈妈就给她喂饭。一喂喂到了小学六年级。到上初中了,终于不喂了。

    你听说过吗?还以为我是瞎编的吧?

    现在都多21岁了,却像怎么也长不大似的。现在虽然不要喂饭了,但是什么事都依赖别人,一点儿独立能力也没有。比如,她不敢一个人在家里呆着,哪怕十分钟;她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不爱独立地去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对一些事情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等等。

     

     这是很明显的。小毛的问题,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而且是大大地小于生理年龄。

     

    【舒博士提示】

    人的年龄有实际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之分。

    实际年龄是一个人实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计量,是客观易知的。一个人活了20年,他的实际年龄就是20岁,很好计量。

    但是,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则常常需要一些评估的方法来判断。

    所谓生理年龄是标志着一个人生理的青春程度。人的一生共经历8个生命时期,即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各个时期,对应着各个时期不同的生理特点。但是,现实生活中,这种对应却会因为遗传、生存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完全一致。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异,有提前的有滞后的。比如,女孩到该出现第二性征(月经来潮、乳房隆起)的时候,却还没有出现,就是发育滞后。

    同样,对于以上8个生命时期,也都一一对应着人的心理年龄。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每个心理年龄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进入剧烈动荡期;进入老年期,心理活动趋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倾向忧郁、猜疑。如果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被打破,就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不一致。如果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是一致的,那也就是与生理年龄不一致。

     

    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现象,俗称“长不大”。为什么会长不大?俗话说“抱着的孩子长不大”,一语中的。谁抱着?家长。所以长不大的根本原因就是家长“抱着”,就是溺爱。是家长的溺爱导致了孩子长不大。这有点类似“水煮青蛙”的教训。家长不断给水升温,孩子像青蛙一样享受着这种“温暖”,最后在不知不觉中死去。

     

         所谓“长不大”,就是指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现象。

                                                                                                   

        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家庭依赖”。这种依赖在心理学上又分两个方面:(1)情感依赖;(2)任务依赖。

    所谓“情感依赖”是指自己情感掌控的主动性、独立性缺乏。这种人把自己的情绪、心情好坏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而不会自我调节情绪,总是渴望别人对自己有好的情感,如果别人对自己非常友好关怀,心情就会愉快,反之,就会沮丧到极点。对于孩子而言,男孩子对于母亲的依赖,心理学上称之为“恋母情结”;女孩子对于父亲的依赖,心理学上则称之为“恋父情结”。

    所谓“任务依赖”是指完成任务的主动性、独立性缺乏。这种人在遇到一些任务,包括完全是自己的任务(比如吃饭)的时候,会表现出过份依赖他人的不正常心理。父辈们的娇宠使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惰性,这种懒惰性其实就是过份依赖。过份依赖在学习上的表现,就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也不爱独立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

     

    以上父母所诉说的事情表明,小毛具有强的家庭依赖。长大了还要和爸爸睡觉,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于父亲的情感依赖。她也知道女孩子长大了不能够和父亲睡觉了,但是,她就是不愿意长大。小毛上小学了还要妈妈喂饭,这就是任务依赖。她也知道,长大了,吃饭肯定是她自己的事情,但是,她还是不愿意长大。所以,自己吃饭时,她就会无意识地放慢吃饭的速度,或者干脆不吃。以此达到依赖的目的。

    独立性,是孩子是否长大的一个重要标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独立性”培养的大敌。你让孩子独立地自己吃饭了吗?你让孩子独立去商店买东西了吗?你让孩子独立地准备书包,自己独立地去上学了吗?

    ……

    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责备孩子,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再造孩子的“独立性”人格。我告诉小毛爸爸妈妈,今后一年时间内,我们为小毛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重塑小毛的“独立性”人格,无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在任务完成方面。

     

    二、认知发育迟缓

         这个小毛还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第三件事情:小毛把异性的任何“关心”都看作“示爱”

    家长介绍说,小毛满18岁不久,就知道要找男朋友谈恋爱了。她真的太单纯太天真了,见不得哪个小伙子对她好一点。只要你对她好一点,她就认为你爱上她了。结果闹出好多的笑话和问题啊……

    有一次学校军训,在太阳底下站军姿。小毛哪里受得了,不到两小时就晕倒了。这可吓坏了领队金校长。金校长马上叫人将小毛抬到他自己的私家车里面,自己一个人开车将小毛送到了医院。

    后来,小毛没事了,躺在病床上。而金校长则为小毛忙上忙下,又是烧水,又是喂药给小毛。

    就这样,小毛认定金校长爱上她了。其实,金校长快40岁,早已成家。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人家就是照顾你,那是他作为领队的责任。可是,小毛哪明白这一些。于是,一向不善表达的小毛,开始了对金校长拼命地爱情攻势。

    每天早上,小毛会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是买一朵玫瑰花,插在金校长的车耳朵上;一件事情是买些油条小笼包之类,在金校长宿舍门口侯着。金校长一见大事不妙,马上找小毛谈话,试图制止这些不理智的行为。但是,任凭金校长如何解释,小毛一概不听,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更有甚之,有一次,晚餐后金校长找小毛在学生大食堂谈话。两人在饭桌旁相对而坐。金校长严肃地向小毛申明:我代表学校决定,你要么放弃这些不理智行为,要么通知你的家长,作“劝其退学”处分。可是,话音未落,小毛起身一把抓住金校长的手,绕过桌子,使劲地把金校长搂在怀里,引得不少同学驻足观看……

    后来真的“劝其退学”了。妈妈把孩子领回家,休息了两个月,等那个“气”过去之后,妈妈又领孩子回到了学校。不过,自那以后,只要发现哪个男孩对他好一点,哪怕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她也会以为别人爱上了她。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轻信他人丢掉70万元。

    说有一个坏男孩,得知她们家很有钱,就故意勾引小毛,说要和小毛谈朋友。结果便以谈男女朋友的名义,男孩子不断地向小毛借钱。

    男孩子拿着钱租汽车,带着小毛兜风。下馆子,胡吃海喝。高消费三下两下,把小毛手头这点钱,花了个精光。

    而小毛呢,深信这小子是爱她的,源源不断地向邱输送钞票。卡里的钱花光了,就跑回家拿。家里有不少存折,从不回避小毛。这样,小毛前后让邱花去家里将近70万元。事情败漏后,钱也找不回来了,人也跑了,据说是南下去了广东。

     

    家长问我,这又是什么问题呢?

    我告诉家长,这叫做孩子认知发育缓慢,也是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本来21岁应当有21岁的认知能力,结果,只具有几岁孩子的甚至幼儿的认知能力,这就是社会认知能力的“幼稚病”,也是“认知幼稚性偏差”——

     

    【舒博士提示】

    认知幼稚性偏差,也是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谓“认知幼稚性偏差”,是指孩子认知能力偏幼稚,比如,12岁就应当

    具备12岁的认知能力,结果,只具备三岁小孩的认知能力,这就是认知

    能力幼稚性偏差。

     

    根据现代心理学家“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之父”皮亚杰,儿童的认知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的儿童都应当一一对应着这个阶段的社会认知能力。皮亚杰认为:

        0~3岁,属于“是非认知”与“道德认知”的前阶段。这时,人没有是非认知,更没有善恶的道德认知。这时的人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不知道小小的火苗可以从小燃烧到熊熊烈焰,所以,他可以随意将一枚蜡烛推倒在床上而引起火灾,然后承受由此带来的后果,或者伤残,或者死亡。

    3~7岁,属于“是非认知”与“道德认知”的他律阶段。开始形成简单的是非认知和道德认知,但是,都是接受性的,是非好坏,全由大人评判与灌输。比如,进门之前要敲门,敲门声音不能太大、太急促;分别时要说“再见”,睡觉前给爸爸妈妈说“晚安”等等。还比如,“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要打别人两下”,这种似是而非的是非观,孩子无法判定对错,接受就是。

    7~12岁,属于“是非认知”与“道德认知”的自我判断阶段。皮亚杰称之为“道德主观论”。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和标准,大人对的就认同,不对的就反对。这也就是“青春期逆反”的认知发展基础。比如,这时的孩子,可能提出这样的看法:睡觉就睡觉,用不着说什么“晚安”;或者别人打我,我应当向老师汇报,不应该还手。总之,这时,不一定全部听从家长任意摆布。

    当然,对于爱情的认知有其不同的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爱情容易使人愚蠢”。爱情容易使人的认知出现偏差,从而形成“自作多情”。但是小毛对校长的自作多情,以至于以后总误以为对他好的异性都是爱她的看法,就是十分幼稚的认知偏差,与年龄应有的认知水平相差很大。也就是太天真,把关心视同于示爱。从认知的角度看,就是无法分清什么是同志之间的“关心”,什么是异性之间的“示爱”。因为,从事实来看,金校长对她的态度,阐明得明明白白,没有丝毫暧昧之处,按理是易于作出是非判断的。

    后一件事情,是因为小毛在“社会信任”问题上出现认知的幼稚性偏差。按照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人7~12岁就应当形成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有一定的独立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可是,小毛在21岁了还没有。人在3岁以前,属于前认知阶段,在他那里,世界上没有欺骗,大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信任就是一切。所以人们的口头禅就是“骗谁啊,骗3岁小孩呢?”小毛第一次从口袋掏出3万元给邱,就属于这种好坏认知的极其幼稚性的偏差。

    怎么办?怎样让自己的孩子该长大时候就长大呢?

     

    三、独立性:越是爱孩子,就越该放手

                              ——家长要坚决对情感依赖和任务依赖说“不”

     

       -1“一代天骄”的根本问题是“独立性”缺乏

        我国有两句警言:“抱着的孩子长不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第一句说的是,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原因,是家长的过度呵护;第二句说的是,在艰苦条件下成长的孩子,不存在幼稚病的问题,反而会出现过早成熟。这正好从正反两面说明:心理年龄的成长与家庭有关。

    我国30余年改革开放,硕果累累,也造就了一大批百万、千万,以致亿万富豪。胡润百富在上海发布《2011胡润财富报告》宣称:2011年中国有96万千万富豪和6万亿万富豪,分别比去年增长9.7%和9.1%。

    家庭物质条件,改善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巨,难免让一些父母不知所措。似乎要把自己一代所受的艰辛,全部补偿给孩子,似乎唯有金钱可以让孩子幸福……

    过度呵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序幕。

    富翁们不仅造就了财富、地位和荣耀,也造就了许多的“副产品”: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一代天骄”,就是其一。

    心理年龄“幼稚病”孩子,逐年增多。有资料显示,我国问题学生不下于6000万人之众,而其中至少30%就属于这种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问题。这应当引起家长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这个问题,是一个“孩子总也长不大”的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人格不健全甚至扭曲,各方面发育迟缓。虽然,他们的未来有家长雄厚经济的保驾护航,不需要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但是,他们诸如认知的偏差、语言沟通的障碍等缺陷,无疑将使其生活质量大大地下降。

    因此,近年来,随着这“一代天骄”人数的骤增,已经上升到国民素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家长的高度重视。可见,有效地防止和遏制“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现象的发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防止和遏制“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现象的发生,应当着手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重点的是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独立性问题、依赖问题以及认知问题。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小就很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因此,心理年龄幼稚病患者较少。但仍然十分重视心理年龄幼稚病的问题,他们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上,在语言发育、感统训练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训练机制。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已将感觉统合训练置于幼儿园教育中。而在我国,很多家长对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问题,不以为然。孩子不是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吗?那就有家长给他们存钱,经常有家长给我们炫耀:“我的孩子,一辈子的钱我都给存好了。”

    其实,这是对孩子人性的扼杀。试想,一个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还能够是一个人格健康与完善的人吗?金钱不能代表孩子的未来。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孩子,长大后人生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自我生存能力低下。纵使有父母金钱的庇护,但无法抵御诸如天灾人祸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人际关系交往障碍。如果一个人语言发育迟缓,自己的意思表达不清楚,别人的意思又听不懂,势必形成人际交往障碍,而失去必要的人脉关系与圈子。

    ——学习能力低下。因为认知能力低下,是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重要标志,所以,他们上学的学习进度无法跟上同龄的孩子。成年之后,也不能很快地接受新生事物,融入与时俱进的时代,而可悲地沦为时代的弃儿。

    ——是非、好坏辨别能力低下。因为他们幼稚,所以,是非观念不清,就像本案小毛一样,把同志之间的“关心”看做“示爱”。也分不清人的品质的好坏,极容易上当,把坏人当做好人。

        -2家长才是泯灭孩子“独立性”的真正“罪魁”

        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家庭依赖,就是孩子“独立性”的泯灭。一切其他问题,都源自于此。比如,感统失调的问题,就是因为对婴儿时期的孩子护理过当;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就是因为家长限制孩子在幼儿时期与外界的人际交往;是非观念、道德观念的认知偏差问题,也无不都是由于家长的溺爱自我封闭的结果……

    所以,不解决家庭依赖问题,不建立孩子的独立性人格,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小毛悲剧”,就无法避免。

    如果你的家里出了一个像小毛那样的孩子,那么,家长就一定是罪魁祸首。家长如果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不忍心”、“舍不得”让孩子“独立”起来,就不可能很好地解决孩子的“家庭依赖”问题。那么,下一个“小毛”,会不会就出现在您的家中?

    其实中国一直都很贫穷,在孩子的祖辈养育父辈的时候,根本不会围着孩子团团转,所以孩子父辈的独立性就很强,父辈往上其独立性就更强了。可是,同样是这些祖辈,在今天看到孙子,就一改过去的态度,对孩子万般宠爱,甚至逆来顺受。为什么?现在富裕了,有钱了。老一辈的童年不幸福,要给孙子们补回来。——这是祖辈们娇宠孩子的心理写照。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称之为“补偿”心理。

    父母有钱了,百万、千万,或者亿万富翁了,别墅豪车了,钱还花在哪里?当然就是孩子啦。有不少家长,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泯灭孩子的独立性,把自己的孩子往绝路上送。所以,他们一边泯灭,一边为孩子预备后事。所以,这些父母经常自鸣得意地在人前夸耀:我已经为孩子准备了他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他学不学习,今后能不能工作无所谓,“只要能数钱就行”。

    我是湖南人,很喜欢吃辣椒。有一阵子胃疼,一吃辣就疼。但是,我每顿饭还是坚持吃辣。我知道它的后果,所以,我就在准备辣椒的同时,备一份胃药。可我并没有那些家长可恶,我没有断送孩子一辈子的前程,我只是在断送自己的胃。我也常常疼骂自己是一个明知故犯的赌徒。

    这是什么心理?这或者就是十分自私的“赌徒”心理,如果你根本就明白你泯灭孩子独立性人格的严重后果;或者是极其的愚昧,竟然不知道自己在亲手慢慢地屠杀自己的孩子!

    我知道,要家长清醒过来注重养成孩子“独立性”人格,是何等的困难,甚至完全没有可能,但我还是无法死心塌地,但求侥幸说服成功于万一。

     

    除了阳光和空气,一切所得都靠自己

     家长要坚决对“情感依赖”与“任务依赖”说不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这个壳的保护!
      毛虫姊姊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却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因为毛虫姊姊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什么不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 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他:所以我们有壳啊!
      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解决孩子独立性问题,就是解决孩子的依赖性问题。心理学把这种依赖分为“情感依赖”与“任务依赖”两种。解决依赖性问题,是防止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关键,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大事。

                               家长要对孩子的“情感依赖”说不

        开学了,妈妈亲自背着书包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可刚一转身,孩子就哭了:“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他们无法想象妈妈不在身边的情景。

    放学后,妈妈帮孩子在书桌上摆好作业本、铅笔和橡皮:“你自己做作业,妈妈去拖地。”孩子将作业本双手一推:“我不会,我要妈妈陪我一起做。”

    小毛21岁了还要和爸爸睡觉,心理学上称之为“恋父情结”;男孩对妈妈的过分依赖,则称之为“恋母情结”。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孩子对父母异性之间的情感依赖。

     

      【舒博士提示】

         《物种的起源》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曾经说过:物种均有依赖症,以促其生长。如果人不是依赖环境,就会在情感上依赖另一个人。可见,依赖是必要的。但是,儿童对家长情感过分的依赖,以致成为“依赖症”,就有问题了。

    儿童情感依赖症,有严重的后果。成人后,这种依赖性不仅会吞噬他的独立性,还可能引发焦虑和抑郁的派生性心理疾病。成人后的“情感依赖症”表现为依赖朋友、依赖上司、依赖下属、依赖单位、依赖宠物,甚至依赖玩偶静物。而在职场上,有一些人因为习惯了由上司发号施令,而变成了几乎丧失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的行动机器,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情感依赖”。

    依赖性人格的人对亲近和归属有种盲目的、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非理性的。为了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对方的温情,他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人生观和个人趣味,但这种行为模式会使他自己越来越脆弱、懒惰、缺乏自主性。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因为处处委曲求全,会变得越来越压抑。这种压抑会进一步阻止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者有个人爱好,最后引发焦虑和抑郁。

     

                               家长防止孩子过分情感依赖的方法

        -1 方法1:父母应承认孩子的独立人格。

    平时多和孩子平等交谈,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到;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喜欢的且不违返原则的事,使他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意识到,他是一个独立思想和独立能力的人,不是事事必须依赖父母的“小可怜”。

     

    -2方法2:理解孩子的依赖需要。

    依赖是情感的需要。若孩子情感上的需求未获得适当的满足,就会缺乏安全感,反而有过分依赖的表现。一位4岁男孩的母亲说:“我带儿子回老家,3岁的儿子第一次接触农村,环境不熟,人不熟,他当然一步也不肯离开我。我认为此时父母应给予同情,了解孩子的担扰或通过陪伴孩子尽快熟悉环境来降低孩子的担忧。这时父母陪伴孩子或允许孩子依赖,更会增加他的自信心,从而更快地摆脱依赖心理。”

        -3方法3:别太心疼孩子。

    不是不让你爱孩子,也不是不让疼孩子,而是有时需要把爱和疼放在心里。比如孩子摔一跤,用不着紧张地甚至大叫着跑过去一把把孩子扶起,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真摔疼了,能看出来,这时温柔地扶起他,一个拥抱、一个亲吻足以安抚他,不用说什么情绪激烈的话,这会让孩子觉得他摔一下真是天大的事,以后再摔跤了不让你扶才怪。一个有智慧的妈妈,会用自己言行教会孩子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不是只会可怜无助的伸出手乞求别人的帮助。

        -4方法4:选择:巧妙地摆脱孩子的依赖。

    张女士身后总有个小尾巴。她说:“先生认为这尾巴是我自己安上的,因为我从来没问过女儿,她愿不愿意不当尾巴。一次我急着出门办点事,带上她不方便。正发愁呢,忽然我灵机一动对女儿说:‘可以让你挑呀!我去奶奶家,你请楼下的大姐姐来家陪你做作业,或干脆你自己在家,可以先画一张沙画再看动画片。’女儿一看两种选择都不错,果然自己留下了。”

    这种选择,在心理学上实际上就是所谓“情感迁移”,让更有趣的事情替代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生活中,可供孩子选择的有兴趣的事情很多,或许孩子“情感依赖”转折的飞跃,就会从不经意的“选择”开始。

        -5方法5:父母自己不要依赖父母。

    有些年轻的父母,如果发生了经济问题,就伸手找老父母要;夫妻吵架,就赌气回家“搬兵”,更不用说星期日两手空空地带孩子去父母家又吃又拿。这一切都不利于对孩子独立意识的培养。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6方法6:不要对孩子说:“都是妈妈(爸爸)不好”。

    当父母没给孩子买他喜欢的东西、忘记孩子准备在幼儿园或上学要用的用品、妈妈下班回来后接孩子迟到时……父母多半会说“都是妈妈(爸爸)不好”这类话,把责任揽上自己,低声下气地向孩子“道歉”。父母可能以为这样做会使亲子间关系融洽,其实不然。这容易形成对亲子间既依赖又对立的关系。孩子年龄小不懂道理,父母为讨好孩子,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水平,倒使孩子从心里不尊重父母,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错”,从而形成事事依赖父母、而事事又反抗父母的不正常亲子关系。所谓“大口吃肉,大声骂娘”。

        -7方法7:做一个“弱势”妈妈,改掉孩子的依赖。

        孩子依赖性产生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妈妈太“强势”。你强他弱,你什么都包办了,什么都不需要他自已做了,什么都替他想到了,他还动什么脑筋,他还做什么?所以,想让孩子少点依赖性,妈妈就要变得“弱势”一点,给孩子自己更多思考、做事的机会。

    也别让孩子觉得你太全能。孩子1岁后,全能妈妈就要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的锋芒收敛一点,因为你越无所不能,孩子也许越无所可能,你事事都想在前面、做在前面,孩子的大脑就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时间久了,就不只是依赖太强的问题,还会影响孩子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所以,即使你很全能,最好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充分,不必事事替孩子包办,有时假装弱一点,笨一点,能很好激发孩子的潜能。

        -8方法8:不要把事情做得太完美。

    跟孩子一起做事情时,要有始有终,但不用次次都做得很完美,有时要故意留下点漏洞或问题给孩子,让他自己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他一定会为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而开心,他还会觉得不是什么事情妈妈都是行的,她也有不会做、做不好的时候,只有自己动手才能弥补这个缺憾。有了成就感,他就会乐于动手做事,而不是总依赖妈妈了。

        -9方法9:不要表现得太坚强。

    没必要让孩子看到的永远是你的笑脸,如果真的很委屈、很伤心,不妨在孩子面前哭一哭,便要注意不能乱发牢骚。哭,也是你跟孩子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让他们知道你也会有情绪,你也需要发泄,你也需要关心,需要疼爱。人之初,性本善。爱是天性,适时就会被激发出来,不信你试试。当你哭泣时,孩子一定会过来拥抱你、安慰你,说一些让你感动的话。那时,你是弱者,孩子却坚强起来。他们试图用小小的肩膀,做你小小的依靠。平时可以让孩子帮你做做事情,甚至照顾你。比如下班回家时,让他帮你拿托鞋、累了让他给你捶捶背、病了让他给你倒杯水。孩子的爱心和孝心就是这样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的。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太强的依赖性?

            家长要对孩子的“任务依赖”说不

        所谓“任务依赖”,就是自己的事情依赖别人去做;他人交办的任务自己懒得完成,依赖别人替他完成。作为家长,应当坚决地制止这种现象。

    先看看其他国家的家长,是如何对孩子的“任务依赖”说不的——

        □美国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爸妈只帮助孩子做一些在当时的年龄还无法做到的事情,凡是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如吃饭、穿衣服、收拾玩具等) 都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完成,从小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意识。

    美国的家长从孩子刚上幼儿园起, 就让他们了解劳动的价值,并让他们参加劳动,帮助家里做些日常家务,如洗碗、吸尘、擦玻璃、倒垃圾等。农民家庭还要求孩子体验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劳动。甚至,在机场候机室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满脸稚气的小姑娘,自己柃着行李,来去匆匆。

        -1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

    有一次我开车和一位美国朋友爱丽丝出去办事,半道上忽然车走不动了,只见前面马路上站满几百名中年男女。“有人在这里闹事吗?”爱丽丝关切地问。我连忙解释,这是我们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高考三天,家长都要在考场外陪考,一个学生少则一名,多则数名家长作陪。

    “my god!”爱丽丝的“大吃一惊”,这次放大了n倍。

    交谈中,我们得知了中美育儿的种种差异,但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差异:“独立性”。在美国,父母让孩子的事情自己做;在中国,孩子的事情都是大人的事情,孩子自己根本就“没有事情”。比如——

    ·吃饭。吃饭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又是一件极为不简单的事情。在动物世界,你追我赶,你撕我咬的背后,不过是弱肉强食,一顿午餐而已。在人类几千年的战争史,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背后,细想起来,仍不过是为了一顿丰盛的晚餐……而今天的孩子,吃饭已经简单到只需要左手端碗,右手拿筷子,更不必说对于粮食春种夏收时的“汗滴禾下土”了。我们大人牺牲数万万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大人春种夏收不辞辛苦将粮食收归粮仓,我们大人将大米菜蔬做成美味佳肴,如此等等,难道我们的孩子就不应该在最后的“紧要关头”,举起自己的双手来吃自己的饭吗?可是中国的家长,还是去小心翼翼地喂饭。   

        在美国,这只是笑话,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收拾书包。早上起来穿衣服、刷牙洗脸,上学,上学前后收拾书包,洗袜子等,这些在美国人看来,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全部由孩子自己做。但是,在中国,据调查1000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资料显示,以上事情自己一件都不做的320名,占32%;仅穿衣服、刷牙洗脸自己做,不做其他事情的410名,占41%;上学由家长接送的960名,占96%。

    -2让孩子做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事情。

    爱丽丝说,她在家里包饺子时,会让小女儿递一递面皮;在扫地时,会让孩子拿撮箕等在旁边。她说,她所以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强度,而是要让孩子感到她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而不仅仅是接受呵护的对象,从而树立一种责任感:“家里被弄脏了,我也有份,所以,我应当扫地”。

    爱丽丝介绍,在美国,经常会有家长自愿将孩子召集在一起,轮流组织孩子活动,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担当各种角色,孩子动手的机会是很多的。这对发展孩子独立的人格和创造能力很有好处。

    而在中国,不少家长完全认识不到“劳动”对于孩子独立性人格养成的意义。家务劳动全然是大人的事情,或者是父母和爷爷奶奶、或者是保姆。

    -3让孩子独立思考,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

    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应当在替孩子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不背离其健康成长的大原则,就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哪怕走点弯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敢于让孩子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想法,同时对父母的建设性建议的正确性感到信服,慢慢就学会分析问题,善于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

    爱丽丝说,在美国,家长一般不会像中国家长那样,给孩子制定一些强制性的作息计划:几点起床,做什么,几点睡觉,也不会制定一些强制性的学习计划:今天学钢琴,明天补数学之类。这一切,全部由家长引导孩子,包括3岁以上学龄前孩子,自己制定。家长只提建议。

    遇到问题,美国的家长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解决的办法,而是启发他自己思考,自己解决。有一次,爱丽丝带4岁的小女儿上商场,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然后却若无其事。爱丽丝就问她:“如果别人踩你的脚,你高兴吗?”“不高兴”“那你想怎么办?”“让他向我道歉。”说到这里,小女儿恍然大悟,赶快跑过去向被踩的人道歉。

        爱丽丝还介绍说,美国家长还擅长通过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美国,孩子们从小就有对钱的支配意识。美国儿童手中的零用钱与中国儿童零用钱的来源有所不同。他们的钱是通过适当手段而获得的收入。比如,小孩子有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时,家长会提醒他们可以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有的小孩帮大人做些日常家务后,家长也会视情况给予报酬。美国家长还从小教孩子合理使用自己的积蓄,他们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让孩子用自己的积蓄去开支。例如,孩子想买的玩具、卡通书等,家长会指导他用自己的积蓄去购买。这样会使孩子认识到积蓄的意义,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的愉快和兴奋,而且也培养了孩子有计划管理金钱的能力。

        美国人从方方面面极力培养孩子独立性人格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结果。所以美国的家长并不需要学习,不需要刻意,这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看似冷漠无情,却此种无情胜有情啊。

    美国的爸爸妈妈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只是他们认为,越是爱孩子,越要放手。

     

    □日本

    日本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重视对孩子毅力的培养。日本的小孩子走路时摔跤,家长不是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家长就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困难。

        在日本,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坚强,冬天都让他们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家长还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他们不怕孩子冻着,有时在冬天带着孩子一起在雪地上嬉戏玩耍,孩子只是穿着短裙或短裤,光着脚丫。日本家长认为这是积极锻炼孩子身体的一种手段,认为这样长此以往会增强孩子身体的抵抗力。

        放学了,家长都会让孩子们自己回家。

        日本的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帮忙烧饭和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自己去买东西,等等。日本家长注重让孩子从小就承担起做家务的义务,培养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在日本,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韩国

    韩国家长在培养孩子克服依赖性方面颇具特色。他们崇尚“狮子型育儿法”。这种教子理念源于狮子养育幼狮的方式:森林中百般险恶,连被誉为“ 森林之王”的狮子也不敢懈怠。它们让幼狮一开始就面对真实生活,自己从逆境中寻找生存的办法,从而更快地成长。

    韩国家长喜欢在周末带孩子出外游玩,常见到的情景是:家长身背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手拉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一起爬山。有时小孩子爬累了,家长很少抱起他,只是在一边等他,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走。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韩国孩子从小就在家学做饭。

    和日本家长异曲同工的是,韩国家长也会有意识地给子女创造艰苦的环境,如,冬天他们让孩子穿短裤到外边玩耍,锻炼孩子健康的体魄;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假期让孩子参加“野外训练营”一类的活动,锻炼孩子的体格和意志。

                               家长防止孩子过分任务依赖的方法

        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可让孩子从穿衣等小事学起,从袜子、上衣裤子……一步一步地学习。刚开始的时候,家长在帮助穿衣的同时就要教孩子如何穿衣,然后再循序渐进到他自己穿衣脱鞋。在教孩子脱衣的同时,要让他学会把衣物叠放整齐。有些训练可以在自己身上做练习,例如系钮扣等。

    让孩子自己吃饭。许多小孩子很大了还不会自己吃饭,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担心孩子吃饭时弄脏了衣服或桌布,因此,总是给孩子喂饭。于是就造成了孩子到五六岁仍不会自己吃饭。但是,做父母的要这样来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人格重要,还是避免弄脏衣服和桌布重要?

        让孩子帮大人做一些家务。如果你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这时,可以让他帮助你做一些较轻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倒垃圾等。在他完成任务后,别忘了给以鼓励和表扬。这种方法既可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也让他有了一个为别人服务的意识。不过,切忌在孩子做事发生小差错时,就对孩子大声呵斥,一定要轻言细语地进行指导,以免挫伤他的劳动兴趣。

    再富也要穷孩子。我们的流行语是“再穷不能穷教育”,指的是国家应当重视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这无疑是正确的。有的家长却理解为把家庭经济的富有财富的增长,用于提高对于孩子生活的消费。给他们买各种高档手机、游戏机、玩具,购置名牌服装鞋帽,有的甚至配备专用的小汽车和司机,专门的保姆等等。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对孩子依赖性的助长,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是误区。再富也要穷孩子。

    让孩子经受一些“磨难”。比如,可以借鉴日本人所提倡的“荒岛教育”。日本人经常把一些中、小学生送到荒岛上,让他们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孩子在上岛后,自己搭帐篷住宿,自己准备炊具煮食,甚至自己利用海水来制盐。经过这种锻炼,许多孩子都愿意劳动,学会了吃苦,性格也变得坚强了。

    【没有了】

     

    咨询电话:4000260328 0755-23225389

    专家热线:13724311898 
     

    网页插图给孩子一个未来.jpg

    学院公告

    舒博士专家级心理疏导:接受托管一对一辅导;接受当面或远程心理咨询;出售《十大怎么办》光盘。“专家私塾”项目接受智力超常儿童跳级提前考大学。课余辅导班:文化课学习+心理疏导;注意力集中专业训练;少儿思维训练班。欢迎来电:400-026-0328

    关注文章发文动态

     
    孩子考前饮食科学
    考前备战要“求全责备”, 一此细节问题同样不能忽略,比如饮食。家长们往往容易走极端:生怕孩子吃不好,隔三差五大鱼大肉;只要是有营养的食物就往孩子嘴里塞……其实考前的饮食要讲究科学。在这里,我为您提供考前饮食的“五忌二宜”,请您参考。[全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郭沫若先生对兴趣做出的科学论断。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的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 最活跃的成分,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孩子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全文]
     
    舒博士教育-播种孩子的自信, 奠定成功的基石!
    简单地说,“自我价值”就是一个人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价值”的,那是成长过程中,每一件事所积累来的总和的结果。他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自爱与自尊,决定他人生有多少的快乐、满足和幸福。[全文]
     
    舒博心理教育学校环境
    舒博心理教育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孩子厌学怎么办学校环境[全文]
     
    【多动惹事】疏堵孩子的破坏力与攻击性
    分类: 成功案例 标签: 多动,惹事,破坏力与攻击性,心理疏导,案例[全文]
     
    【儿时心结】儿时遭性侵,长大成黑帮,如何疏导
    分类: 成功案例 标签: 儿时心结,性侵,黑帮,疏导[全文]
     
    《芳华》:告诉孩子这5点,受益终生
    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俗话说,好事多磨,电影《芳华》历经一波三折,姗姗来迟,可以说,这份等待是值得的。公映前,导演冯小刚接受金星访谈的时候曾经说:这是[全文]
     
    初中三年到底拼什么?这10个字是关键
    初中三年往往会成为一个孩子成长的“分水岭”。因为初中阶段不仅是孩子身体快速成长的阶段,也是学业难度和强度变化较大的时期,更是孩子心理发展、情绪变化较大[全文]
     
    心理咨询
    专家心理咨询:由心理学专家舒博士主持并亲自进行团体辅导。专业心理咨询:由留英资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波带领[全文]
     
     
     

    优美环境 SCHOOL ENVIRONMENT

    厌学,叛逆,军训,夏令营,学校环境,孩子厌学怎么办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孩子厌学怎么办学校环境网瘾学校环境,孩子厌学怎么办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孩子厌学怎么办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孩子厌学怎么办学校环境